嘉義魚市場沿革

   

      嘉義魚市場是消費型魚市場,顧名思義,是以服務大眾為出發點的運銷魚市場,主要功能在於建立平台、穩定價格、調節產銷,因而供應的批發漁獲涵蓋養殖、現撈、近海、遠洋等,規模僅次於台北、台中,是全臺第3大的消費型魚市場,運銷機制形成於民國4042年(19511953)間,可溯源自日治時期。

   早期臺灣魚市場尚未形成之前,漁民與消費者是透過批售魚貨的私人魚行做間接交易,魚行居中抽佣,日治時期,制定《水產統制令》,實施「水產配給統制會社」,並由政府統一制定配售價格,在漁港的生產地業務,交由漁民組織水產組合辦理,都會區消費地則由商販組合經營或地方政府經營。

     1911年日本官府發布《臺灣市場取締規則》,規定魚菜市場是屬於官廳直營之組織,1922年修正《臺灣市場取締規則》,規定每市、街、庄僅能設一個公共產業團體或商業組合,且只能經營一個市場,確立市場是以調節產銷為主功能的公有市場,1922年位於西市場的嘉義市營魚市場創立,1924年日本頒布漁業法,臺灣亦配合實施,19281215日嘉義街魚市場落成,至1929年全臺共有75處魚市場、共同販賣所,以交易鮮魚為主,漁民將魚貨裝箱託運銷售,稱為「箱魚」。

 

     臺灣光復初期,政府對漁產產銷制度大抵沿用日治時期,1951年臺灣省政府訂頒《臺灣省魚市場管理規則》,規定生產地魚市場由當地漁會經營,1953年重新修訂《臺灣省魚市場管理規則》,明確改組各地魚市場組織,取消公司型態經營消費型魚市場,改為消費地市場由地方縣市政府或鄉鎮市公所與各區漁會合組管理委員會共同經營,嘉義魚市場改由嘉義市公所與臺灣省漁會合組市場管理委員會,此期間改組後生產地魚市場有41處、消費地有28 處。

   嘉義市營魚市場原在西市場,隨著業務擴展,遷至民族路營業,民國46年(1957)再遷至康樂街,民國60年(1971)嘉義市市長許世賢委派吳西接掌嘉義魚市場管理委員會,大刀闊斧革新魚市場的陋習弊端,並規劃遷建魚市場至博愛陸橋下,民國65年(1976)嘉義魚市場首創錄音拍賣,將魚貨承銷交易透明化,達到公平、公開、公正,民國68年(1979415日魚市場遷至博愛陸橋下。

 

      嘉義魚市場業務蒸蒸日上,民國70年(1981)首創用電腦計算、造單、當日付款等作業,邁出魚貨交易資訊化第一步。民國73年(1984)研製塑膠魚籠,提供衛生又便宜的魚貨容器,減輕漁民成本負擔。民國74年(1985)隨農漁產展售中心的成立,以生鮮超市的模式,供應新鮮魚貨,漁民及消費者均受惠。民國76年(1987)自嘉義魚市場管理委員會正式改制為「嘉義魚市場股份有限公司」,開辦生鮮食品配送中心,提供衛生安全的食品,更符合消費者需求。民國78年(1989)設置汙水處理場、增建展售中心賣場,以敷業務日益擴展之需。民國8081年(19911992)增建冷凍庫、冷藏庫以保鮮魚貨及生鮮食品等。民國91年(2002)嘉義魚市場啟用全國第一套電腦拍賣整合系統,同日嘉義文化觀光魚市場開幕。

 

   全臺魚市場運銷在全球貿易自由化競爭下,過往專賣政策保護傘已式微,加上氣候變遷、海洋枯竭更讓魚源減少,在營運多變的環境衝擊下,如何運用科技媒材,落實於內部管理與積極外部拓展已刻不容緩,經營者需以拓展策略聯盟為圓,固本強基為規,建立優質服務團隊,才能提昇效益邁向永續發展。

   

    嘉義魚市場現址位於「嘉義市農漁產運銷物流中心」,在高鐵大道與埤竹路口,鄰近國道一號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下,交通十分便捷,2012104日動土,2015108日落成啟用,20168月鄭如意接任總經理,將2017年訂為創新元年,提供更多元的服務,除延續遠洋、近海、空運等多樣化的魚貨交易,並推動產銷履歷、品牌認證、鮮魚達人諮詢等服務,2018年成立「食魚教育研究所」,推動台灣好魚料理,強化為消費者食安把關的社會責任,期待以「熱情服務 創新永續」再創新里程。

 

嘉義魚市場管理委員會(1971-1994主任吳西1994年正式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歷任總經理有吳西、吳安成、周祖銘、陳素真(代理)、劉宸炫、詹瑞邦、鄭如意、劉宸炫、楊仁岡。
現任總經理:林盈成

 

    1497739363518.jpg


1101226嘉魚歲末聚餐-03.jpg

本公司110年度歲末年終尾牙餐會活動  董事長 黃敏惠 上台致詞

1101226嘉魚歲末聚餐-01.jpg

董事長偕同各所屬機關長官及公會理事長及理監事與員工們敬酒之合影